一、胎体
元代瓷器普遍采用麻仓土,胎质较为坚硬,胎重而厚。使用脚踩泥的工艺,胎骨中多含气孔,且伴有较多杂质。胎面上有黑褐色铁质斑点,有些器物底部及足部露胎处常可见到明显的氧化铁的红色斑点,故称为“火石红”。有的瓷胎上还有明显的粗糙的旋轮痕,有时附有窑渣。有的胎体不规整,有斜、夹扁等变形特点。
二、釉色
元代瓷器釉色有白釉、红釉、蓝釉和褐釉等。白釉闪青色,红釉为暗紫红色。釉质较为精细,施釉较厚,釉面不平,多有气泡、缩釉和棕眼等。盘、碗底部多不施釉,称为砂底。
三、纹饰
元代在青花和釉里红瓷器上,用笔绘制纹饰相当普遍。纹饰繁密,层次较多,有的器物上出现三四层,甚至七八层花纹图案。绘画题材丰富,常见的有牡丹、莲花、松、竹、梅、菊花、龙凤、孔雀、麒麟、海马、鸳鸯、回纹、鹭鸶、八宝纹、人物故事纹等。
元代的龙纹体细而长,龙嘴上翘,细颈,龙尾较秃,腹部较粗。龙爪有三爪、四爪和五爪的,以三爪为多。瓷器上绘龙纹的,一般都衬以云或者海水。所绘海水多无浪花,旋涡很大。
在元代瓷器上常见的主题花卉纹中,折枝花,花和叶的大小略同,排得比较紧密;缠枝莲,叶大,成葫芦形;莲瓣纹均甚简单;八宝纹的次序是轮、螺、伞、盖、花、罐、鱼、肠。
元代瓷盘的口沿多绘有海水、方格、卷校或缠枝花纹。盘心多绘有莲花鸳鸯、鱼藻、凤凰花卉、龙鳞花卉。外圈足以上作莲瓣纹。瓷瓶肩部饰有下垂莲瓣或如意头纹,纹内画花卉等,中部画花卉或云龙,下部绘莲瓣纹,纹内画莲花或者八宝。
元代影青瓷器上有饰缨路纹的,系用手捏后贴上烧成。与明代永、宣德后不同。
四、造型
元代瓷器造型浑厚凝重,气魄雄伟,大件器物较多。器物制作多不规整,瓶、罐、壶等器物的接口痕迹都非常明显。盆、碗类器物底部一般不施釉,经常可看到盘、碗底部的旋痕。
元代大瓷盘均为较宽的板沿。盘口有圆的,亦有菱花口的,盘边沿上的花瓣多,形状窄。菱花口有十瓣、十二瓣、十六瓣的,也有通体菱花式的。板沿十二瓣菱口的大盘多为花口花底。制作十分讲究,每瓣大小相同。
元代玉壶春瓶,颈细长,口沿外撇较大,整个器物显得线条极为优美。梅瓶,口小而平,丰肩敛足。
高足杯为元代新品种。杯身有八角的,足有四方的,杯足较高,杯身较浅,口沿和底部外撇不大。
元代壶的造型多以玉壶春式作壶身,这是宋代所没有的。壶流很长,位置均靠下,通于壶腹。曲柄也很长。
元代的碗,器形厚重,足径较小。这一时期的器物除高足碗外,底足一般露胎比较宽,其造型厚重,表现了元代的时代风格。